
罗群

- 所在单位:非常规油气科学技术研究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 所在学科: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
- 个人学位:博士
- 职称名称:研究员(自然科学)
- 教师类别:专任教师
- 导师类型: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
- 招生专业: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地质工程
- 电子邮箱:luoqun2002@263.net
- 联系方式:01069743766转819
教育经历
- 2001-06至2005-10, 石油大学(北京), 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 博士研究生
- 1998-09至2001-07, 石油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 矿产普查与勘探, 博士研究生
- 1986-09至1989-07,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石油地质, 硕士研究生
- 1982-09至1986-07, 武汉地质学院, 煤田地质, 大学本科
个人概况
1.个人基本信息
中国石油学会会员,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四届流体地球科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地质论坛”研究会会长。1963年9月1日出生于四川省乐山市,汉族,中共党员。学科为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
2.工作经历
1989年9月-2001年9月任教于大庆石油学院勘探系,从事石油地质勘探与开发的教学和科研工作;1998年9月至2001年7月在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攻读博士研究生并获博士学位,研究方向是石油构造分析,博士论文题目是“断裂控烃理论及其在渤海湾盆地北塘凹陷和柴达木盆地中的应用”,该博士论文2002年、2003年被评为北京市优秀博士毕业论文,同年推荐参加全国优秀博士论文评选。2001年9月进入石油大学(北京)博士后流动站做博士后研究工作,继续从事断裂控油气作用研究,2005年8月出站后留校。2016年12月-2017年10月到美国犹他大学做访问学者。曾为本科生、研究生主讲《石油地质学》、《数学地质》、《油气资源综合评价》、《油气田勘探》、《普通地质学》、《工程地质测量学》、《断裂控烃理论》、《地震成藏学》、《纳米石油地质学》等专业课、专业基础课和地质学学科前沿课。
3.科研、学术成就与招生情况
主持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专题1顶,国家973项目专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参与国家级、省部级项目多项,获省部级技进步一等奖8顶、二等奖5项,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4项(第一发明人10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3项。主著学术著作9部.参编一部。目前研究和招生方向为盆地构造与油气地质、常规与非常规油气油气藏形成与资源评价,主要招收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研究生,已经指导博士、硕士研究生40余人。
4.成长经历
曾任大庆石油学院勘探系石油地质教研室主任.负责石油地质专业教学管理和教学工作。1997年被评为大庆石油学院勘探系优秀共产党员,同年被授予“大庆石油学院1996-1997年度先进工作者”称号;2002年任北京市第25届博士后联谊会常务理事;2003年-2012年创建和发展高科技企业“北京石大博创复杂油气藏技术开发中心”,任总经理、董事长;2010年被授予“中国石油大学2008-2010年度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中国石油大学(北京)2011-2016年度科技先进个人。2009年创建地质学领域学术网站“地质论坛(www.dizhiluntan.com)”,创办“地质论坛”研究会。所创办的“地质论坛”公众号、“勘探与开发”公众号已经成为地质行业颇有影响的学术交流与培训平台。
5.学术风格与行业影响
罗群教授有强烈的事业心、敬业精神和创新意识,在盆地构造研究与断裂控油气作用分析、地震-地质一体化研究、页岩油(致密油)成藏与地质评价等领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研究特色,于1998年5月系统地创立“断裂控烃理论”,2009年提出“地震成藏学”概念,并在2011年初步建立“地震成藏学”的学科理论框架;2014年提出“纳米石油地质学”的理论构想;2017年提出“非常规油气缝孔耦合富烃理论假说”,2019年提出“地球深部流体十大成藏效应与石油双机耦合成因假说”。代表作品有:1998年5月由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断裂控烃理论与实践-断裂活动与油气聚集研究》;2002年2月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石油-人类文明社会的血液》;2007年由石油工业出版社出版的《断裂控藏机理与模式》;2012年由石油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地震成藏学导论》;2018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大型高原内陆咸化湖盆断裂控烃机制与控藏模式》;2019年由石油工业出版社出版的《陆相断陷湖盆致密油成藏条件与富集机制》;2020年由石油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全球致密油盆地地质特征》。罗群教授的足迹遍及全国几乎所有油田,致力于产学研用和科技成果的转化。由他带领的研究团队在陆相盆地断裂控盆控烃控藏、地震--地质一体化、致密油(页岩油)成藏与地质评价等研究领域取得一系列国际水平的创新性成果,中国科学报、中央电视台华人频道果等知名媒体曾报道。
联系方式:luoqun2002@263.net
1140651939@qq.com
电话:01069743766转819
主要学术成果
一、发表论文
1988
(0)罗群,地大学生心理浅析,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研究生院刊,1988年第四期:28-31.
1993
(1)Luoqun.Fault characteristics and mechanisms in LS fault depression,Nanjing university and US geological survey press,1993.5
(2)Luoqun..Inversion structure and traps in LS depression,Nanjing university and US geological survey press,1993.5
1996
(3)刘银河,罗群*.松辽盆地梨树凹陷反转构造特征[J].地质论评,1996(S1):78-82.
(4)罗群,卢宏,刘银河,等.梨树凹陷断裂特征及对油气的控制[J].大庆石油学院学报,1996(03):6-10.
(5)白新华,罗群*.松辽盆地梨树与德惠凹陷地震地层的划分对比[J].大庆石油学院学报, 1996(04):1-6.
(6)罗群,施尚明.圈闭评价的可靠性探讨[C]/全国石油行业质量可靠性学术研讨会.1996.
(7)罗群.白新华.断裂活动与油气成藏系统,成油体系动力学论文集. 地质出版社,1996,88-94.
1997
(8)张树林,罗群*,白新华.圈闭评价的可靠性探讨[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1997(01):9-11.
(9)罗群.试谈如何建立科研运行的良好机制[J].中国地质教育,1997(01):52-54.
(10)罗群,白新华,刘银河.圈闭成藏动、静态综合评价法[J].地质科技情报,1997(02):52-57.
(11)白新华,罗群*.汤原断陷中生界地层及含油气远景预测[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1997(04):33-35.
(12)张树林,罗群*,白新华.大庆长垣以西断层倾向盘天然气聚集效应与成因分析[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1997(1):9-11.
1998
(13)罗群, 白新华, 张树林. 松辽盆地大安—新肇地区天然气聚集成藏条件研究[J]. 西南石油学院学报,1998(01):42-45.
(14)罗群,白新华,刘晓冬.汤原断陷次级凹陷充填序列及石油地质意义[J].新疆石油地质,1998(02):53-56.
(15)罗群,白新华,张树林.“复杂地区地震资料解释技术”及其在汤原断陷的应用[J].石油实验地质,1998(20):30-38.
(16)白新华,罗群*.断层封闭性评价研究[J].大庆石油学院学报,1998(22):89-102.
1999
(17)罗群.大庆长垣以西天然气成藏条件定量分析[J].新疆石油学院学报,1999(01):5-11.
(18)罗群.汤原断陷断裂特征与油气成藏的关系[J].新疆石油地质,1999(02):14-19.
(19)罗群,白新华.汤原断陷断裂构造特征及其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J].长春科技大学学报, 1999(03):247-251.
(20)罗群.“断裂控烃理论”概要[J],勘探家,1999(04):08-14.
(21)罗群.辽河盆地冷家地区断裂特征及其控制作用[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6):1-5.
(22)罗群. 创新思维及其运行模式[J].中国地质教育,1999(2):16-18+45.
(23)罗群.新时期高校教研室管理模式探讨[J].石油教育,1999(7):25-26.
(24)罗群.圈闭成藏的可靠性评价方法研究[J].石油实验地质,1999,21(3):207-214.
(25)罗群.白新华.断裂封闭性的可靠性探讨. 小型油气藏,1999, 4(2):1-5.
2000
(26)罗群.辽河冷家地区构造特征及油气分布规律[J].断块油气田,2000(01):23-26.
(27)罗群,孙宏智.松辽盆地深大断裂对天然气的控制作用[J].天然气工业,2000(03):16-21.
(28)罗群,孙宏智.断裂活动与油气藏保存关系研究[J].石油实验地质,2000(03):225-231.
(29)罗群.辽河盆地冷家地区陈家逆断层特征与油气分布[J].新疆石油地质,2000, 21(2):110-113.
2001
(30)罗群,郑德山,孙宏智.地质-地震综合地层划分对比法及其应用[J].江汉石油学院学报,2001(01):26-29.
(31)罗群,刘为付,郑德山.深层火山岩油气藏的分布规律[J].新疆石油地质,2001(03):196-198.
2002
(32)罗群.断裂控烃理论与油气勘探实践[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02,27(6):751-756.
(33)罗群,白新华.天然气藏的破坏机理与保存条件评价——以莺山断陷为例[J]. 新疆石油地质, 2002(02):98-101.
(34)罗群.泥岩压实动态分析法定量评价石油初次运移[J].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2(02):71-73.
(35)张洪,罗群*,于兴河.欧北-大湾地区火山岩储层成因机制的研究[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02,27(6):763-766.
(36)高春文,罗群*.生储盖组合划分新方案[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2(06):29-31.
(37)罗群,胡勇,李德生.柴达木盆地构造特征与油气分布,中国含油气盆地构造学. 李德生等著,石油工业出版社,2002,645-659
2003
(38)方立敏,罗群*.北塘凹陷断裂特征与油气分布规律[J].西安石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04):1-5.
(39)罗群, 庞雄奇.柴达木盆地断裂特征与油气区带成藏规律[J].西南石油学院学报, 2003(01):1-5.
(40)孙德君, 罗群*.柴达木盆地断裂系统特征与油气勘探战略方向[J].石油实验地质, 2003(05):426-431.
(41)罗群, 庞雄奇.运用断裂控烃理论实现柴达木盆地油气勘探大突破[J].石油学报, 2003(03):24-29.
(42)庞雄奇,罗群*,姜振学,等.叠合盆地断裂上、下盘油气差异聚集效应及成因机理[J]. 地质科学, 2003(03):297-306.
(43)罗群,庞雄奇.断陷盆地群的含油气系统特征——以海拉尔盆地乌尔逊、贝尔凹陷为例[J]. 新疆石油地质, 2003(01):27-30.
(44)罗群, 庞雄奇,边树涛,等.一种可能存在的油气圈闭新类型——断层体油气圈闭[C]//隐蔽油气藏国际学术研讨会.2003.
(45)罗群. 断裂控烃理论与油气勘探实践[C]//石油大学.2003:751-756.
2004
(46)彭勇民,黄捍东,罗群等.东蹼凹陷文138断块沙二下亚段层序地层.2004年全国岩石学与地球动力学研讨会
(47)白新华,罗群*.东营凹陷纯东地区断裂划分及断裂活动特征[J].大庆石油学院学报, 2004(06):1-3.
(48)姜振学,庞雄奇,罗群,等.柴北缘西部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4(06):692-695.
(49)陈少军,罗群*,王铁成,等.柴达木盆地断裂特征及其对油气分布的控制作用[J].新疆石油地质,2004(01):22-25.
(50)陈淑兰,罗群*.柴达木盆地北缘西段断裂发育特征与油气聚集[J].天然气工业, 2004(03):22-26.
(51)马新华,王涛,庞雄奇,罗群*等.深盆气高孔渗富气区块成因机理物理模拟实验与解析[J].石油实验地质,2004(04):383-388.
(52)白新华,罗群*.利用异常地层压力参数判断断层封闭性[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2004(06):13-15.
(53)罗群,黄捍东,庞雄奇,等.自然界可能存在的断层体圈闭[J].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4(03):148-150.
(54)于俊吉,罗群*, 张多军,等.北部湾盆地海南福山凹陷断裂特征及其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J].石油实验地质,2004(03):241-248.
2005
(55)姜振学,庞雄奇,曾溅辉,罗群等.油气优势运移通道的类型及其物理模拟实验研究[J].地学前缘,2005(04):507-516.
(56)罗群,庞雄奇,姜振学.一种有效追踪油气运移轨迹的新方法——断面优势运移通道的提出及其应用[J].地质论评,2005(02):156-162.
(57)刘元,罗群*,庞雄奇,等.柴达木盆地马海气田地质特征及运聚成藏机理模式[J].石油实验地质, 2005(02):158-163.
(58)李凤君,罗群*,陈淑兰,等.柴达木盆地北缘南八仙构造油气运聚成藏机理与模式探讨[J].石油科学, 2005,2(4):5-12.
2006
(59)罗群,吏锋兵,黄捍东,周海民.中小型盆地隐蔽油气藏形成的地质背景与成藏模式——以渤海湾盆地南堡凹陷为例[J]. 石油实验地质, 2006(12):560-573.
(60)李宏义,姜振学,庞雄奇,罗群等.柴北缘断裂上、下盘油气差异性聚集及成因[J]. 石油勘探与开发,2006(05):586-590.
(61)陈晓云,罗群*. 叠合盆地石油地质特征及其研究意义[J].断块油气田,2006(05):8-10.
(62)李宏义,姜振学,庞雄奇,罗群等.柴北缘油气运移优势通道特征及其控油气作用[J].地球科学,2006(02):214-220
(63)姜振学,庞雄奇,罗群,等.柴达木盆地北缘冷湖四—五号地区油气成藏过程[C]//油气成藏机理与资源评价国际学术研讨会.2006.
(64)韩保清,罗群*,黄捍东,等.叠合盆地及其基本地质特征[J].石油天然气学报:江汉石油学院学报, 2006,28(4):12-14.
(65)王华桥,邹伟,罗群*,等.纯东地区目的层反射资料小波分频处理与解释[J].油气藏评价与开发,2006,29(4):285-289.
(66)黄捍东,罗群*,王春英等.柴北缘西部中生界剥蚀厚度恢复及其地质意义[J].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6(01):44-48.
2007
(67)王风华,罗群*, 李玉喜等. 柴达木盆地断裂上下盘油气差异聚集效应与成因[J].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07(02):19-22.
(68)王世艳,罗群*,宋子学等.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盒8段深盆气藏含水层成因及其物理模拟[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7(03):413-418.
(69)黄捍东,罗群*, 刘洪昌等.碳酸盐岩岩性预测模型的建立与应用——以建南地区龙驹坝构造为例[J]. 石油天然气学报, 2007,29(5):49-53.
(70)董艳蕾,罗群*,边树涛等.纯化油田纯东地区断裂控烃成藏机理及模式[J].大庆石油学院学报,2007(04):6-9.
(71)罗群.断裂控烃理论的提出及其意义:中扬子及周缘油气成藏地质要素学术研讨会,中国湖北钟祥,2007[C].
(72)黄捍东,罗群*,付艳,王保华.地震相控非线性随机反演研究与应用[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07(42):694-700.
(73)罗群,黄捍东,王保华等.低序级断层的成因类型特征与地质意义[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07(03):19-21.
(74)黄捍东,彭勇民,罗群.东濮凹陷文南油田文138断块沙二段下亚段层序地层[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07(04):7-11.
(75)彭勇民,黄捍东,罗群.济阳坳陷车镇凹陷车66块沙三下段精细沉积相分析[J].现代地质,2007(04):705-711.
(76)罗群,周海民,董月霞,等.陆相断陷盆地隐蔽油气藏成因类型及控制因素——以南堡凹陷为例[J].中国石油勘探,2007(02):7-14.
(77)李宏义,汤良杰,姜振学,罗群等.柴达木盆地北缘冷湖七号构造油气成藏过程与模式[J].地质学报,2007(02):271-276.
2008
(78)彭勇民,黄捍东,罗群,等.泌阳凹陷毕店地区核三段湖底扇与重力流沉积[J]. 岩石矿物学杂志,2008(01):32-38.
(79)廖林,边树涛,黄捍东,罗群等.松辽盆地南部新立油田泉三、四段薄互层储层预测研究[J].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2008(06):811-818.
(80)周永炳,罗群*,宋子学.岩石物理相评价参数统计预测模型及其应用[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8(02):76-79.
(81)罗群,宋子学.油气沿断裂向下幕式运移的机理[J].新疆石油地质,2008(02):170-171.
(82)罗群.陆相断陷盆地坡折带成因类型及控砂模式——以南堡凹陷为例[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2008,15(6):10-13.
(83)罗群, 庞雄奇. 海南福山凹陷顺向和反向断裂控藏机理及油气聚集模式[J].石油学报,2008(03):363-367.
(84)罗群,卫建荣.测井组合识别-地震联合反演法预测薄层生物灰岩[J].石油天然气学报(江汉石油学院学报),2008(04):103-107.
(85)杨晓敏,罗群*,黄捍东,等.顺向断坡油气藏分布特征及成藏主控因素——以孤北斜坡为例[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08(01):10-13.
(86)罗群.柴达木盆地成因类型探讨[J].石油实验地质,2008,30(2):115-120.
(87)罗群,庞雄奇.顺、反向断裂控藏机理与模式及其差异性--以海南福山凹陷为例,石油学报,2008年第3期.
(88)罗群,超压间歇释放断裂幕式倒灌机理及其勘探意义,新疆石油地质,2008年第3期.
(89)罗群.鄂尔多斯盆地西缘马家滩地区冲断带断裂特征及其控藏模式[J].地球学报, 2008(05):619-627.
2009
(90)罗群,黄捍东,李玉喜.柴达木盆地北缘浅层滑脱断裂下盘油气富集规律及控藏模式[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03):34-38.
(91)杜玉山,罗群*.“层序等时格架-旋回分级控制”联合地层划分对比法及其运用——以松辽盆地太东-宋芳屯地区为例[J].岩性油气藏, 2009(04):161-165.
(92)黄捍东,张如伟,罗群,等.基于地震沉积学的隐蔽圈闭识别—一个胜利油田的实例分析(英文)[J]. Applied Geophysics, 2009(02):175-183.
(93)罗群,黄捍东.地震成藏学的提出与应用[J].石油学报,2009(30):876-881.
(94)罗群,姜振学.地震成藏耦合分析法--一种高效快捷的油气成藏过程分析法[C]//油气成藏机理与油气资源评价国际学术研讨会.2009.
(95)罗群,杨竞,魏分粮.柴北缘地区断裂控藏综合模式[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2009(02):1-3.
2010
(96)罗群.试论中国石油地质勘探理论的进一步创新——理论创新的概念、模式与思考[J].中国石油勘探, 2010(05):6-10.
(97)罗群.中国东北地区断裂系统及其控藏特征[J].石油实验地质,2010(03):205-210.
(98)罗群.致密砂岩裂缝型油藏的岩心观察描述——以文明寨致密砂岩为例[J]. 新疆石油地质,2010(03):229-231.
(99)罗群.柴北缘西部油气藏分布与成藏特征[J].新疆石油地质,2010,31(1):10-13.
(100)罗群.断裂控烃理论的概念、原理、模式与意义[J].石油勘探与开发,2010(03):316-324.
2011
(101)黄捍东,罗群*,赵迪.深层高孔渗碳酸盐岩储层岩相识别模式与应用——以普光气田为例[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11(02):275-280.
(102)罗群.断裂带的输导与封闭性及其控藏特征[J].石油实验地质,2011(05):474-479.
(103)彭勇民,宋传春,王登稳,罗群等.济阳坳陷车15井区浊积扇沉积及油气勘探意义[J].中国地质,2011,38(5):1289-1297.
(104)黄捍东,曹学虎,罗群*.地震沉积学在生物礁滩预测中的应用——以川东褶皱带建南—龙驹坝地区为例[J].石油学报,2011,32(4):629-636.
(105)鲍园,罗群*,韦重韬,等.海拉尔盆地乌南次凹南屯组有效储集层形成条件[J].新疆石油地质, 2011(05):461-463.
2013
(106)罗群,王崇孝,唐敏,等.不规则地质体隐蔽圈闭识别模式与关键技术应用尝试——以扇体圈闭为例[J]. 岩性油气藏, 2013(06):30-34.
(107)鲍园,罗群*,王超勇,等.地震成藏学及其应用[J].地球物理学进展,2013(01):280-286.
(108)罗群,黄捍东.深层低幅度构造解释思路与模式——以塔里木盆地塔河油田九区三叠系为例[J].石油天然气学报,2013(01):58-62.
(109)罗群,宋岩,姜振学.致密油成藏研究现状、挑战与对策[C]//中国石油地质年会. 2013.
2014
(110)佟斯琴,李斌,罗群,等.古龙南凹陷葡萄花油层储层层序地层及沉积体系研究[J].断块油气田,2014,21(6):686-691.
(111)佟斯琴,李斌,罗群,等.松辽盆地古龙南凹陷葡萄花油层储层单砂层沉积微相研究及有利砂体预测 [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14,35(4):517-525
(112)王崇孝,罗群*,宋岩等.纳米石油地质学——非常规油气地质理论与研究方法探讨[J].石油实验地质,2014(06):659-667.
(113)罗群,张晨,高雄雄,等.地震成藏学研究进展、内涵与挑战:2014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专题10:流体地球科学与巨型成矿带及重大自然灾害成因,中国北京, 2014[C].
(114)罗群, 杨银平,唐敏.致密砂岩裂缝性潜山油藏基本特征与成藏模式——以东濮凹陷文明寨地区中生界裂缝性油藏为例[J].石油天然气学报,2014,36(3):41-45.
(115)汤国民,罗群*,庞雄奇,等.柴北缘鄂博梁Ⅲ号构造天然气成因类型及其成藏特征[J].新疆石油地质, 2014(01):17-22.
2015
(116)金珊,高杨,赵岩,罗群等.阴极发光技术在酒泉盆地下沟组致密储层研究中的应用:2015年全国沉积学大会,中国湖北武汉,2015[C]
(117)李斌,胡博文,石小虎,罗群等.湘西地区志留纪沉积体系及典型前陆盆地的形成模式研究[J].地学前缘,2015(06):167-176.
(118)汤国民,罗群*,庞雄奇,等.柴西地区南翼山构造天然气来源及成藏模式[J].石油学报,2015(04):446-456.
(119)汤国民,罗群*, 庞雄奇, 等. 天然气藏形成过程动态物理模拟——以柴北缘鄂博梁Ⅲ号构造为例[J].天然气工业,2015(09):24-34.
(120)孙维凤,宋岩,公言杰,罗群等. 青西凹陷下白垩统下沟组泥云岩致密油储层特征[J]. 地质科学,2015,50(1):315-329.
2016
(121)代全齐,罗群*,张晨.基于核磁共振新参数的致密油砂岩储层孔隙结构特征——以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7段为例[J].石油学报,2016(07):887-897.
(122)高雄雄,罗群*,姚立邈,等.源储组合特征对花海凹陷致密油成藏的影响[J]. 特种油气藏, 2016(02):55-58.
(123)李斌,罗群,胡博文,等.湘西地区叠加型前陆盆地沉积环境演化模式研究[J]. 中国石油勘探, 2016(06):81-90.
(124)李斌,胡博文,罗群等.SqlServer数据库技术实现海量录井地质数据的处理及应用[J].石油工业计算机应用,2016(01):7-12.
(125)李斌,罗群*.湖南保靖地区龙马溪组页岩气成藏条件分析,特种油气藏,2016,2016(5):12-16
(126)袁青,罗群*.齐家南地区高台子油层致密油成藏模式,特种油气藏,2016,23(1):54-57
(127)Chen Zhang,Luofu Liu,M. Santosh,Qun Luo,Xin Zhang,Sediment recycling and crustal growth in the Central Asian Orogenic Belt: evidence from Sr–Nd–Hf isotopes and trace elements in granitoids of the Chinese Altay,Gondwana Research,2016,142-160.10.1016/j.gr.2016.08.009,SCI(一区)
(128)Chen Zhang, Qun Luo*, Xin Zhang, Luofu Liu, Dongdong Liu, Pengfei Wang, Keji Yang, Jian Wang, Yan Zhao, “Geochronological, geochemical, and Sr–Nd–Hf isotopic studies of the Aketas adakitic granites in Eastern Junggar: Petrogenesis and tectonic implications,” Geological Journal. Vol.53(2016), pp.80-101(三区)
2017
(129)罗群,魏浩元,刘冬冬,等.层理缝在致密油成藏富集中的意义、研究进展及其趋势[J].石油实验地质, 2017(01):1-7.
(130)罗群,冯桂莲,张晨,等.纳米油气的结构化聚集成藏假说,特种油气藏,2017年,24(1):6-10
(131)胡博文,李斌,鲁东升,罗群等.页岩气储层特征及含气性主控因素——以湘西北保靖地区龙马溪组为例[J]. 岩性油气藏,2017(03):83-91.
(132)Qun Luo , Chen Zhang* , Quanqi Dai, Dongdong Liu , Wei Yang, Luofu Liu ,Xiangye Kong, Xinpeng Wang , Xiaoyu Liu, Keji Yang ., “Characterization of compact carbonate pore–throat network systems in the Xiagou Formation in Qingxi Sag, Jiuquan Basin, China,” Journal of Petroleum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vol.159 (2017),pp.853–868(JCR分区:石油:一区)
(133)Chen Zhang , Deyu Zhu , Qun Luo* , Luofu Liu, Dongdong Liu , Lin Yan , Yunzhao Zhang., “Major factors controlling fracture development in the Middle Permian LucaogForou mation tight oil reservoir, Junggar Basin, NW China,”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 , vol.146 (2017) ,pp.279–295(三区)
2018
(134)刘洛夫,罗群*,乔锦旗等,准噶尔盆地车排子地区新村油田石炭系构造特征与成藏条件,地质通报,2018,37(1):70-82
(135))Chen Zhang , M. Santosh , Luofu Liu* , Qun Luo, Xindg Zhang , Dongdong Liu., “Early Silurian to Early Carboniferous rie subduction in NW Junggar: Evidence from geochronological, geochemical, and Sr-Nd-Hf isotopic data on alkali granites and adakites,” Lithos,vol. 300–301 (2018) ,pp.314–329(一区,TOP)
(136)Chen Zhang ,Luofu Liu ,M. Santosh,Qun Luo, Xin Zhang.,“Sediment recycling and crustal growth in the Central Asian Orogenic Belt: Evidence from Sr–Nd–Hf isotopes and trace elements in granitoids of the Chinese Altay,” Gondwana Research , vol.47 (2017) ,pp.142–160(一区,TOP)
(137)CHEN ZHANG, QUN LUO*, XIN ZHANG。Geochronological, geochemical, and Sr–Nd–Hf isotopic studies of the Aketas
adakitic granites in Eastern Junggar: Petrogenesis and tectonic implications。GEOLOGICAL JOURNAL Geol. J. 53: 80–101 (2018)
(138)Chen Zhang , M. Santosh , Luofu Liu, Qun Luo 。Early Silurian to Early Carboniferous ridge subduction in NW Junggar: Evidence from geochronological, geochemical, and Sr-Nd-Hf isotopic data on alkali granites and adakites。Lithos 300–301 (2018) 314–329
(139)Qun Luo , Chen Zhang * , Quanqi Dai 。Characterization of compact carbonate pore–throat network systems in the Xiagou Formation in Qingxi Sag, Jiuquan Basin, China。Journal of Petroleum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159 (2017) 853–868
(140)李 斌,郭庆勇,罗 群。四川盆地东部龙马溪组页岩气成藏地质条件对比分析。中国地质调查,2018,5( 4) : 25 -32.
(141)李 斌,晋长昊,胡博文,罗 群。湘西地区古生代地层特征及沉积体系研究。中 国 煤 炭 地 质,2018,30(3):1-6.
(142)胡博文,李 斌,鲁东升,罗 群。页岩气储层特征及含气性主控因素。岩 性 油 气 藏,2018,29(3):83-89.
2019
(143)Chen Zhang , M. Santosh , Qun Luo*。Impact of residual zircon on Nd-Hf isotope decoupling during sediment recycling in subduction zone。Geoscience Frontiers 10 (2019) 241e251。
(144)Dan Liu , Yaohua Li , Qun Luo* 。Dynamic mechanisms of lamina-induced fracture propagation in tight oil-sand formations。Interpretation / February 2019 1
(145)QUN LUO?, CHEN ZHANG , SHU JIANG。Partial melting of oceanic sediments in subduction zones and its contribution to the petrogenesis of peraluminous granites in the Chinese Altai。Geol. Mag. 156 (4), 2019, pp. 585–604
(146)罗 群,王井伶,罗家国,吴安彬。“非常规油气缝-孔耦合富烃假说”概述。岩性油气藏,2019,31(4):1-12.
(147)李斌,崔春兰,张跃恒,胡博文,罗群。湖南保靖地区震旦系陡山沱组页岩气成藏
地质条件分析。沉积与特提斯地质,2019,39(1):60-66.
(148)朱德宇,罗群,姜振学。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致密储集层裂缝特征及主控因素。新 疆 石 油 地 质,2019,40(3):276-283.
(149)罗 群,吴安彬,王井伶,罗家国,蒋 恕。中国北方页岩气成因类型、成气模式与勘探方向。岩性油气藏,31(1):1-12.
2020
(150)梁成钢,罗 群*,张金风,致密砂岩储层层理缝与构造缝渗吸差异分析。油 气 地 质 与 采 收 率,2020,27(4):1-7.
(151)吴安彬,张景坤,王井伶,罗家国,罗群*,姜振学。富有机质(151)页岩方解石脉成因、成岩模式与地质意义。地 质 论 评,2020,66(1):1-6.
(152)吴安彬,罗群*,崔倩。断陷盆地顺向断坡油气优势运移通道及聚油模式—以渤海湾盆地沾化凹陷孤北斜坡为例。东北石油大学学报,2002,44(1):53-58.
2021
(153)宋岩,罗群*,姜振学。中国中西部致密油富集机理及其主控因素,石油勘探与开发,2021,48(2):1-8.
(154)罗群等,石油双机耦合成因假说与意义,石油实验地质,2021. 第43 卷第3 期
2021 年5 月,1-8.
(155) XiangluTang,ZhenxueJiang,*YanSong,QunLuo,Advances on the Mechanism of Reservoir Formingand Gas Accumulation of the Longmaxi Formation Shale in Sichuan Basin,China。Energy FuelsXXXX,XXX,XXX?XXX.
二、出版的专著
1、罗群 等。中国与全球致密(页岩)油盆地地质特征与对比,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20年。
2、罗群,姜振学,魏浩元。陆相断陷湖盆致密油成藏条件与富集机制,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19年。
3、罗群,张永庶,汪立群。大型高原内陆咸化湖盆断裂控烃机制与控藏模式,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18年。
4、庞雄奇,康永尚,罗群,马达加斯加油气地质与勘探,2016年,北京,地质出版社。
5、罗群,黄捍东。地震成藏学导论,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12年。
6、罗群,庞雄奇,姜振学,陆相盆地断裂控藏机理与模式,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7年。
7、李德生,罗群。石油-人类文明社会的血液,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
8、罗群,白新华。断裂控烃理论与实践-断裂活动与油气聚集研究,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8年。
9、闫林,侯加根,罗群,陈福利。陆相致密油储层甜点成因机制及精细表征,北京,科学出版社,2020年。
三、授权的国家发明专利
1、罗群,王葡萄,朱蓄。勘探方法和装置,申请号:ZL 2016 1 0622686.7,2018年11月授权
2、罗群,朱德宇,王信棚。预测致密油甜点目标区的方法,申请号:ZL 2016 1 0626301.4,2017年授权
3、罗群,王井伶,吴安彬,罗家国,获取页岩区块的页岩气富集程度的方法与装置, 申请号:ZL201910011152.4。2020年5月授权
4、罗群等,预测致密油开采区域的方法与装置,申请号:ZL 2017 1 1211481.2,2021年授权
5、罗群,戴丹丹,宋凯辉,董晓鹏,评价页岩区块的质量的方法和装置,申请号:ZL201711384263.7,2021年授权
6、罗群,戴丹丹,孔祥晔,刘聃,获取页岩气的类型的方法和装置,申请号:ZL 2017 1 1384255.2,2021年授权
7、罗群、樊春燕、张晨、孔祥晔,预测致密油开采区域的方法和装置,申请号:ZL 2017 1 1214841.2,2021年1月授权
8、代全齐,罗群 等。一种计算致密油储层有效孔隙度的方法及装置,申请号:ZL 2016 1 0370785.0,2019年2月授权
9、张云钊,罗群 等。评价致密油储层的裂缝的方法,申请号:ZL 2016 1 1010147.4。2019年9月授权
10、刘冬冬,罗群 等。一种可调节式油气运移成藏模拟装置,申请号:ZL 2016 1 1139148.9。2017年10月授权
11、刘聃,罗群等,获取源储组合类型的方法,申请号:ZL2018 1 1087169.X,授权日期:2020.2.11
12、崔倩,陈佳宇,罗群,罗家国,油气充注置换与散失模拟装置及运输装置,申请号:ZL201922160580.1,2019.12.05授权
四、软件著作权
1. 罗群,地质调查坐标转换系统V1.0,登记号:2017SR532482,证书号:软著登字第2117768号,开发完成日期:2017年4月
2. 罗群,油水运移模型软件V1.0,登记号:2019SR0241110,证书号:软著登字第3661867号, 开发完成日期:2019年1月
3.罗群,致密油储层裂缝主控因素查询管理系统V1.0,登记号:2017SR532323,证书号:软著登字第2117607号, 开发完成日期:2017年2月
五、科技奖励
1.获奖项目:陆相盆地断裂控藏机理与模式,获得2012年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第一;
2.获奖项目:复杂储集体预测与油气检测技术,获2008年中国石油与化学工业协会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第二;
3 获奖项目:院士科普书系,荣获2005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石油----人类文明社会的血液》(李德生,罗群著)属于该项目之一,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特发证书;
4. 获奖项目:复杂储层地球物理预测技术,获2006年中国石油与化学工业协会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第十一;
5 获奖项目:复杂储层地球物理预测技术,获2006年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七(有证书)。
6. 获奖项目:“汤原断陷断裂特征与成盆、沉积、圈闭及含油性关系研究”,获1997年黑龙江省科委科技进步三等奖(排名第一),
7. 获奖项目:“汤原断陷断裂特征与成盆、沉积、圈闭及含油性关系研究”,获1997黑龙江省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一)。
8. 获奖项目:“松辽盆地梨树-德惠凹陷构造圈闭及保存条件研究”1995获大庆石油学院科技进步三等奖(排名第四,有证书)。
9.获奖项目:“松辽盆地北部隐蔽圈闭讨价技术模式研究”,获1993大庆石油学院科技促教学二等奖(排名第一)。
10. 获奖项目:大庆石油学院1996-1997年度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1997年;
11.获奖项目:陆相盆地断裂控藏机理与模式,获得2011年中国石油和化工联合会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第一;
12. 获奖项目:中国石油大学(北京)2008-2010年度优秀教育工作者荣誉称号,2010年;
13.获奖项目:复杂油气藏相控预测及其重大应用成效,获得2013年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第四;
14. 获奖项目:地震成藏学理论及其勘探实践,获得2014年度中国石油和化工自动化行业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第一。
15. 获奖项目:中国石油大学(北京)2011-2016年度科技先进个人。
16.获奖项目:中国北方典型含油气盆地油气成藏机理及其重大应用成效,获得2017年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二等奖,排名第四;
17. 获奖项目:中国石油大学(北京)非常规油气研究创新团队奖,获得2018年度中国石油和化工联合会创新团队奖,排名第八。
18. 获奖项目:中国西部陆相致密油成藏富集机理及其应用成效,获得2019年度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第一。
19. 获奖项目:南方海相页岩成储 成藏机理及评价技术与应用,获2020年石油和化工自动化协会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14。
20. 获奖项目:川南五峰-龙马溪组页岩页岩气富集机理及评价关键技术,获2021中关村绿色矿山产业联盟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排名14。
六、主持的国家级项目
(1)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子课题“大陆边缘盆地储层地球物理预测技术研究”(编号:2008ZX05030-004-03),2008-2011;主持。
(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云质岩致密油储层微米-纳米孔喉网络体系及其流体耦合流动机理与流动下限”(41372145),2014-2017;主持
(3)国家 973 项目“陆相致密油高效开发研究”的专题“致密油储层裂缝成因机理及分布规律(2015CB250901-2) ”,专题负责人,2015-2020;主持。
(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致密油储层层理缝启闭与石油充注”(41672118),2017-2020。主持。
七、罗群团队专有技术
(1)断裂控烃理论及其配套技术
(2)地震成藏学及其配套技术
(3)致密油甜点评价与预测技术
(4)致密储层裂缝精细表征技术